Get Even More Visitors To Your Blog, Upgrade To A Business Listing >>

幸福人生全因政府助推?評《Why Nudge?》及其翻譯

Tags: nudge sunstein

2009 年,Cass Sunstein 與 Richard Thaler 共同撰寫與出版 Nudge(推力/助推)一書,強調由於人類認知系統慣於犯錯,因此政府有責任也應該採取某些制度或物質設計,「引導」民眾做出某些選擇與行為,並將其背後理念稱為「自由家長主義」(libertarian paternalism)。此書出版後遭到學界與社會的普遍批評,認為鼓吹 nudge 無異侵犯美國最重要的立國精神與價值——自由。尤其 Sunstein 身為法學家又在 Obama 政府擔任幕僚,因此被封為「全美最危險的男人」(the most dangerous man in America)。本文討論的這本 Why Nudge? The Politics of Libertarian Paternalism(有簡體中譯本,詳後)可以算是 Sunstein 對歷年批評一個比較完整的回應。

Why Nudge? 英文版封面

還不知道什麼是 Nudge 嗎?請進!

與自由主義針鋒相對的 Nudge


Why Nudge? 裡,Sunstein 將論敵設定為(傳統)自由主義的根基——彌爾(John Stuart Mill)的「傷害原則」(the harm principle)。對於國家是否能夠介入「管理」人民,彌爾的主張一直是最常被提到的反對論據。彌爾認為,只有我們自己知道什麼對我們本身最好,在考量各種因素後我們就能做出理性的決策,因此任何外界——包括國家——對於我們的干預既不可取也不應該。准許國家介入的唯一理由,即是我們的選擇或行為可能傷害他人或社會。換句話說,只要不對他人造成傷害,我們可以自由地做任何事(參見這篇不錯的介紹)。假如我們讚同彌爾的觀點,那麼 nudge 及其背後的家長主義顯然就是不可接受的糟糕理論。

Sunstein 當然不會同意彌爾的看法(Sunstein 稱之為「認識論上的辯護」,詳後)。他的最大理由,其實就是在 Nudge 中提倡政府有時必須像家長的理由:科學研究已經證實,人的思考系統不但會而且經常犯錯。系統 1 快速、直覺,在演化的過程中有助於我們生存,但在當代生活裡很多時候會帶來不適宜的結果,例如偏愛糖份;系統 2 則相對深思熟慮,但通常比較耗時耗力,而且很少在我們決定時佔上風,例如精算數學(詳見《快思慢想》)。換句話說,如果人們多數時候都是憑藉系統 1 做出決定,那麼彌爾的論據可能必須打折:我們以為知道自己要什麼,但其實我們不知道,或者說,我們的決定或選擇鮮少是真正理性的。就像傳統經濟學認為自由市場是最好的經濟型態,因為每個人都會理性地做出最好的選擇,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人們經常做錯決定,導致 Sunstein 所謂的「行為的市場失靈」(behavioral market failures)。在這樣的情況下,Sunstein 認為政府必須適時出面補救,也就是說,很多時候家長主義是必要的

人的大腦要做很多決定,常常是系統 1,偶爾是系統 2

家長主義的作法:軟的或是硬的?


那麼,如何施行家長主義才適當?Sunstein 把干預做出分類,就對象來說有「手段 VS 目的」兩種,就方法來說有「軟 VS 硬」兩種,所以有 2 x 2 總共四種類型(請見下表)。例如,幾乎所有人——包含政府官員——都希望能夠減少油費和油耗(對於目的沒有異議),但不一定知道怎麼挑選省油車種,那麼政府可以有兩種作法:一是要求車商在車體貼上油耗標籤,讓消費者可以清楚看到省油程度然後做出選擇(表格左上);二是乾脆強制規定只能製造和販售符合特定油耗標準的車輛(表格左下)。有時候,政府的目的可能和我們的不盡相同,例如執政黨希望所有人都是某黨黨員,那麼政府可能立法規定所有人出生即為當然黨員,但假如補充條款是人民成年之後可以選擇退出,那麼這算是軟性家長管理(表格右上);相反地,如果政府規定「一時黨員、一生黨員」,這顯然就是硬性的了(表格右下)。

為了方便理解,本表格翻譯並略為修改自 Why Nudge? 一書的第 71 頁

透過此表,Sunstein 一再強調,他所推崇與建議的 nudge 全然屬於軟性管理的範圍之內,而且最好的狀態是只干預手段、不干預目的(然而有時候目的與手段不易區分)。Sunstein 如此強調「軟性」的原因無他,就是因為軟性永遠為當事者的選擇權留下一席之地——雖然面積可能不大。Sunstein 鼓吹政府運用 nudge 來幫助人們達成那些人人都會同意的目的,也就是「福利」(welfare)——長壽、健康、財富…等。例如,基於大家都希望身體健康,政府可以透過限定瓶裝可樂的尺寸來推動人們喝較少的可樂。相較於直接禁止商家販售任何可樂,這種方式顯然替我們留下了放縱——如果我們只在乎短期快樂而無視長期健康的話——的機會,不至於過分傷害我們選擇的權利。藉由這樣的區分與限定,Sunstein 試圖爭論:嚴格來說 nudge 並沒有違背或傷害彌爾的那種自由主義觀點。
Paternalism should certainly respect heterogeneity. A central advantage of soft paternalism and nudges is that they do exactly that, because they allow people to go their own way. (p.114)

我以為我很自由和自主,但其實從來沒有


不過,仍有許多人對此十分憂心,認為人們應當在毫無外力干擾的情況下做出選擇。對此 Sunstein 反駁,選擇不可能在真空中進行,「選擇架構」(choice architecture)必定存在。例如,販售可樂一定需要容器盛裝特定容量,不管何種尺寸都會影響我們的選擇,或者,菜單上的菜色必定需要某種排列方式,不管哪一種排在比較前頭,我們都會不知不覺受到影響。也就是說,選擇架構無所不在,因此問題不在於能否取消選擇架構,而在於安排什麼樣的選擇架構。尤其是那些需要長期或複雜估算才能做出決定的事項,特別適合政府採用設定選擇架構的方式來助推。例如,設定新進員工自動繳納勞退基金(固定從其薪水中扣除費用),但如果員工不願意可以選擇退出。如此作法可以避免員工遲遲不做決定,或者因為考慮過久而耽誤自身利益。這種 nudge 被 Sunstein 稱為「預設規則」(default rule)。看到 default 這個字眼,相信許多人立刻明白:是的,就是那些大量存在我們電腦和手機裡的設定。重要的是,這些預設不是為了控制我們,而是讓我們更快速、更方便上手這些電子產品(進而讓生活更便利)。

手機裡面有許多「預設」,但使用者可以選擇更動,這也是一種 nudge

Sunstein 亦藉此回應許多論者以人類「自主」(autonomy)為由的反駁。他將這類反駁分為兩種:(thin)版本與(thick)版本。弱版本認為,之所以要保障人們自主的權利,是因為自主最能促進與保障個人福利。Sunstein 說,對於弱自主論而言,他所提倡的自由家長主義並無嚴重不妥,因為它最終考慮與推動的仍是個人福利,更何況如果採取 nudge 作為政策工具,那麼自主選擇的權利實際上並未消失。強自主論對於 Sunstein 來說比較棘手,因為它強調人類只能是目的、不能是手段,也就是說,不論在任何情況下,自主都是不能被侵犯的權利——一點點都不行。Sunstein 的反擊是,強自主論就像是沒有討論空間的教條,很可能是大腦系統 1 的產物:我們從小被教導自主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說三次),以至於這個概念根深蒂固刻劃於腦海,任何對於自主的異論或異行都會引發直覺式的反抗與反彈——在我看來,這就像是膝跳反應。

真的不要 Nudge?讓我們實際一點吧!


綜觀全書立場,Sunstein 顯然認為,強力抗拒家長式管理的態度,對於人們實際生活的幫助其實很小,如果我們在乎的是人們生活得更幸福、更快樂,那麼最好就實際狀況——case by case——進行「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才能確認家長式管理的程度與方式。政府裡頭的研究小組(由多人組成),正是政府大腦中的系統 2,藉由長期與廣泛地收集和分析資訊來做出判斷,因此比較不容易出錯——這正是個人無法辦到的。Sunstein 與許多「自由/主派」的根本分歧就在於此:對於後者來說,家長式管理(與 nudge)是一個哲學問題,但對於 Sunstein 而言,這是不折不扣的實證問題。這也是為何他把彌爾(傳統)的自由主義反駁稱為「認識論上的辯護」(epistemic argument),因為那常常只是智性上的理由。

Sunstein 甚至爭論,那些堅持人們必須全然自由選擇的說法,經常忽略兩個重要事實:(1)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有限,不可能每件事都要自行選擇——若真如此,我們可能買了新電腦一個月後還不能上網看臉書(到底輸入電源脈衝頻率要多少啦?);(2)人們有權利選擇「不選擇」,也就是說,如果做出選擇對於個人來說是重擔,那人們經常傾向不做選擇,而這種「選擇『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的權利,但自由/主派經常忽略。況且,當我們要求人們去做選擇與決定時,我們在做的其實就是 nudge 。Sunstein 的另一本新書 Choosing not to Choose 就在深入討論這種情況(沒錯,Sunstein 超級多產…)。

Sunstein 的新書封面 

在結論的前一章,Sunstein 試圖回答一些常見但不嚴重的質疑。例如,許多人認為 nudge 是一種「暗中操控」所以很危險,Sunstein 反駁說,幾乎所有 nudge 都是清楚明白的「擺在那裡」——不論制度安排或物質設計,沒有一個有辦法被隱藏起來、不被看見。他一再重申,由於 nudge 是「輕」的,所以通常成本低廉,也能隨時取消或撤回(可逆性),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危險。也有人抗議說,搞不好政府官員想要做壞事,那麼 nudge 豈不成為助紂為虐的危險工具?Sunstein 認為,這種對於「非法動機」的質疑相當合理,但這種質疑和 nudge 本身並無關係,用淺白一點的話說:不能因為鐵鎚可能被壞人拿來敲昏路上行人,就禁止整個社會製造和販售鐵鎚吧?重點在於健全民主制度,而不是反對 nudge 本身。

翻譯很難,但可以更好


本文結束之前,我想簡單談談簡體中文版的翻譯問題。整體而言,此書翻譯算是通暢(但也可能是因為我先讀了英文版),不過有些名詞翻譯略顯奇怪、甚至嚴重錯誤。以下各舉一例。Default rule 被譯為「失則處理規則」,雖未偏離本意,但顯得冗長,不知為何不採用生活常見的「預設」或「默認」。另外,書中出現「心理狀態的崛起」(簡中頁 XVII)一詞,究竟所指為何?實際上它的原文是「the rise of the psychological state」,指得是有越來越多國家採用行為心理學或經濟學作為政策制定參考,因此應該譯為「心理學化國家的崛起」!例如,在 Nudge 的另一位作者 Thaler 入主政府單位之後,英國就被學者指認為典型的心理學化國家,有興趣的朋友請見 Changing Behaviours: On the Rise of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這本著作。這個譯本還有一個嚴重缺失,就是未把原書註腳參考書目放入,這不啻是對於原書的不尊重,對於想要進一步探究的讀者也造成諸多不便。

Why Nudge? 的簡體中文版封面

結語


為了維護當年主張的 nudge 以及背後的自由家長主義,Sunstein 在 Why Nudge? 中可以說鉅細靡遺地回應了大大小小的問題和質疑。大概因為想要回答的題目太多,使得本書的行文和結構有些凌亂。不過,對於強調 case by case 的 nudge 來說,無法以大原則或大架構「以一貫之」或許並不意外。雖然 Sunstein 對於「強自主論」的回應有點牽強(他也自承沒有直接證據可說自主概念鑲嵌在我們的系統 1 中),但整體而言瑕不掩瑜,對於相信現實可行性比理論完整性更重要的讀者來說,Sunstein 提出了相當強而有力的回應,也為政府採行 nudge 找到更多的空間和論據。

參考書目:
  • Jones, R., Pykett, J., & Whitehead, M. (2013). Changing Behaviours: On the Rise of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Cheltenham, Gloucestershire: Edward Elgar Pub.
  • Sunstein, C. R. (2014). Why Nudge?: The Politics of Libertarian Paternalis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Sunstein, C. R. (2015). Choosing Not to Choose: Understanding the Value of Choi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Thaler, R. H. & Sunstein, C. R. (2009). Nudge: 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 New York: Penguin Books.
  • Sunstein, C. R. 著,馬冬梅譯(2015),《為什麼助推》。北京:中信出版社。

※本文獲【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轉載


This post first appeared on Technosophy, please read the originial post: here

Share the post

幸福人生全因政府助推?評《Why Nudge?》及其翻譯

×

Subscribe to Technosophy

Get updates delivered right to your inbox!

Thank you for your subscription

×